林国隆:水里蛇窑的「慢」之道
发布时间:2018-05-01 11:02:56 浏览: 次
30多年前,水里蛇窑由于“走”得太慢,差1点倒闭。今天,水里蛇窑仍然慢吞吞地“走”着,但由于多了林国隆的陪伴,这类慢成了1种文化符号,也让林国隆内心“沉淀”下来。
▲台湾与工艺大师林国隆
“就像你在高铁上,近景是看不清的,快速会让人迷失。所谓‘舍本逐末’,距离最近的常常容易被疏忽,走远了却发现已找不到自己的初衷,这时候候需要‘慢下来’回到最初的地方,创作便是如此。需要‘沉淀’心情,让自己放慢节奏。”
作为水里蛇窑第3代传人,林国隆担当着蛇窑的全部责任,但是他1直活得非常轻松。用他的话说,“人越简单便越快乐,先让心慢下来。”
由于慢,林国隆用了34年时间才将水里蛇窑从倒闭的边沿改造成今天的样子,也让它成为许多人到台湾的理由。
“盘筑”蛇窑的光辉
在水里蛇窑,最显眼的就是立在中央那个被誉为世界第1高的陶瓶€€€€千禧双口瓶,是台湾9.21集集大地震后于2000年重建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时,,林国隆和父亲林木仓以传统手挤坯的方式特地制作的1个高达6.68米的陶瓶。
千禧双口瓶是由1种古老的制陶法€€€€盘筑法手工制作。相较拉坯成形,盘筑法更古老,更适用于大型器物制作,且更显手上工夫。在底座上用条泥1圈1圈地“盘”,每“盘”完1段就用拍子拍打,1是让陶缸外形更平整、美观;其次,让陶土更紧致,粘合得更牢固。就这样1直“盘”到适合的高度,直到整件作品制作完成。
这类技艺来自林国隆的家族传承,从林国隆的祖父、第1代窑主林江松到他父亲林木仓,这些积淀下来的技艺最后都随文安工作服定做着时间的河流,积淀在他身上。特别是上世纪中期蛇窑制作的大缸远近闻名,乃至构成了“抢缸”的特殊现象,那是蛇窑最光辉的年代。
后来,随着塑料制品和瓦斯窑、电窑的出现,蛇窑的光环渐渐昏暗,但是林国隆为了守住这门技艺,他仍会坚持用传统的柴窑烧制1部份。“柴烧窑以木柴为燃料,柴灰落在坯体上会产生丰富的色采变化和朴拙的质感,这是现代窑没法取代的。
其实进窑时是没有任何色彩的,但出窑时却显现出色采丰富的陶瓷作品,如火痕、金银彩、哈密瓜纹理、翡翠青瓷。这都来自窑汗。”那是1种凝结在窑壁的1层亮晶晶的东西,窑汗越厚,窑气越浓,烧制时产生的变化也更丰富,这是老窑的1种现象。
跟蛇窑打了30多年交道,林国隆对柴烧窑了如指掌。在长时间视察中,他已掌握了这类特别的烧制技能,比如不同木材里的油脂含量、氧化物含量、硅含量等会影响对窑火的控制,和作品显现的风格,当窑火显现“土地公面”色彩时,就要根据不同木材注意对窑温的控制。“不但如此,在装窑时也要斟酌火从哪一个方向过去,这就全靠经验了。”
30年前的柴烧
蛇窑是水里的第1座柴烧窑,也是目前台湾现存最古老的柴烧窑。1927年,林国隆的祖父林江松看中这里的泥土矿和丰富的木材资源,决定在此“落地生根”。以后渐渐吸引愈来愈多人来此烧窑,因此构成了这个村落。
高中时,林国隆就问父亲:“需要我回来继承祖业吗?”父亲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说了1句:“这是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,我们有责任保护它。”从那时起,林国隆就立志复兴蛇窑。1983年接掌蛇窑,他用了10年,1手创建起了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。
改建后的蛇窑是这样的:在文物馆,在纪录片里寻觅第1、2代产品和古老的制作方法;在体验室,体验1把制陶的乐趣;在艺廊,看看最新的作品;在咖啡馆,来1杯蛇窑咖啡,只要喜欢,还可以把咖啡杯带回家。
而34年前是这样的:村民冬季在这里取暖,妇女以窑温烘衣服或烫卷发,孩童在刚出窑的陶器上烘龙眼干或煎鸡蛋,迷信的人到这里求平安……这些都是蛇窑给村民留下的温暖的记忆,可以说蛇窑就是水里的魂。
正由于如此,林国隆才选择了改造而非重建,而且特地把许多老旧的东西留了下来。“改造完成后,随着愈来愈多人参观,父亲虽然没有讲出来,但是我能从他看我的眼神读到赞美和欣慰。”
其实改造蛇窑并不是1帆风顺的,反而是困难重重,而且这个困难就来自他的父亲。改造水里蛇窑的进程困难重重。
改造蛇窑的第1件事就是开放窑厂,父亲当时是反对的,由于每家窑厂都有自己的绝活:‘谢绝参观’,就怕技术被偷走。但是我既然要做开放式园区,蛇窑的开放是必须的。”而更大的困难是人力、物力和资金的投入,这是1个没有掌控的风险投资,所以林木仓其实不10分同意。对此,林国隆只能软磨硬泡,告知他“不改也是死,改也许还有1线生机。为什么不博1把呢?”
就这样,林国隆完成了蛇窑由传统窑厂向具有国际水平的陶艺文创园的转变。后来,他才发现蛇窑成了台湾第1个文化创意产业园,乃至还有许多内地人慕名前去造访。
但是不管如何变化,林国隆的初心未丢。在开放文创园的同时,林国隆仍坚持30多年前的烧窑方式。林国隆对柴窑的坚持难得,更宝贵的是,在这个“快”文化时期,林国隆愿意“慢”下来,手工制陶、木柴烧窑。
艺术生活化
在对蛇窑起死复生的演变改造进程中,林国隆还练就1身“硬工夫”。他除会烧制1些传统的陶瓷作品,也会根据当下大众审美和市场需求,制作1些具有生活美学理念的器物,如杯、壶或装潢物等,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。
“于我而言,设计就是将工艺生活化。在保证使用功能的条件下,器型触感要舒服、体积刚恰好、抚摸起来有亲和力,并在用到这件器物时让人心生感动。”根据这类设计理念,林国隆设计了1些器物摆在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艺廊区,希望给游客带来感动。
林国隆还在朝阳科技大学、中兴大学、亚太创意技术学院担负教职。在课上,他更多的是做观念引导,让学生多从设计思想的角度分析。在这样的理念下,水里蛇窑近几年开发出许多衍生品,如陶瓷制作的磨脚器、带有蛇窑文化的布袋装等。
“蛇窑近几年会开发出更多合适年轻人的作品,并且不只限于蛇窑,而是把范围扩大到水里,让水里文化从这里走出去。而且很多创意来自我的儿子林家祥。”林国隆对从设计专业毕业的儿子大众不同工种的工作服赞美有加,看得出来,他对这位蛇窑第4代传承人期望很高。
2011年,为更深入地探索传统柴烧的魅力,让柴烧的生命永续、阔别恶性竞争,林国隆与台湾陶艺协会共同推动成立了台湾柴烧研究会。另外,他还举行了文化产业的学术与交换活动,吸引海内外文化人士前来研究、学习,分享他们的艺术理念,留下他们的作品。而位置就在水里蛇窑。因此,水里蛇窑同样成了陶艺人材和思想的聚集地。
虽然近年,林国隆在外的时间多了,但是水里蛇窑还是他的重心。目前,柴烧虽然并不是水里蛇窑的经营主体,但出自蛇窑的作品始终具有台湾柴窑风格的风向标与指点意义。对此,林国隆也讲过:“我们只求真谛不求量,不断研究柴烧的可能性不回头,唯此才能定下柴烧每种风格的时期性,发挥时期辨识的价值。”
中华手工€€世界工艺文化之旅
探访手工艺的文化魅力
2017年9月 法国巴黎
2018年2月 英国牛津
2017年8月14日⑵0日,台湾艺文之旅正在进行中,点击“浏览原文”,便可感受台湾的工艺与文化。
河北工作服现货